CBA休赛期交易暗流涌动,“部分现金”成关键筹码

  与往年相比,今年CBA休赛期的交易市场显得格外活跃。在各队频繁的球员流动中,一个特殊的交易要素浮出水面——那便是频频出现在转会公告中的“部分现金”条款。

CBA休赛期交易暗流涌动,“部分现金”成关键筹码

  多笔重磅交易在近期接连敲定。广州与广东完成了一揽子交易:广东队引入焦泊乔,而广州队则收获陈国豪、夏振锋、彰华非及部分现金;北控队也以“部分现金”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获得相关球员。同时,广东送出徐昕及一笔现金,换得广州队的崔永熙,值得注意的是,该交易还包含了徐昕的回购条款。

  这些动作背后,广东宏远总经理朱芳雨的操作备受关注。此前因三方交易引发争议的他,如今以看似轻松的姿态完成了多笔重要谈判,被一些评论形容为“携筹码以促合作”。

  球员流动不仅限于广东。赵睿选择提前结束在新疆队的D类合同,仅以C类条款加盟北京男篮。他在亚洲杯颁奖时那句“北京队努努力还能拿冠军”的发言,意外地与如今的转会形成呼应。辽宁队方面也有动作,姜宇星与球队签下2+1的C类合同,吉林队则获得刘雁宇的三年租借权、赵率舟的永久转会及部分现金。此外,张镇麟转投上海队,上海付出的公开筹码仅为赵森和孙福恒两名年轻球员——至于是否涉及现金补偿,外界只能猜测。

  从NBA的转会逻辑来看,赵睿和张镇麟的交易似乎难以理解。作为国家队队长和顶尖后卫,赵睿为何被新疆放弃?顶级锋线张镇麟为何仅交换两名未经实战检验的年轻球员?这些疑问让“部分现金”成为解读交易的关键。

  实际上,“部分现金”在近年CBA交易中并不罕见。2020年,范子铭转投北京首钢,交易中包含部分现金;2021年,王哲林加盟上海,筹码包括球员、选秀权和部分现金,据媒体披露,该笔交易总费用未超过8000万元;2022年,高诗岩转会山东创下2500万转会费纪录。此外,多米尼克-琼斯、袁堂文等球员的转会中也涉及现金条款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广州队近年的操作尤为频繁,被部分媒体形容为“开超市”模式。李炎哲、王泉泽、贾明儒和郭凯等球员的离队,虽未公开现金细节,但外界普遍认为其背后涉及相当数额的补偿。这些交易既反映了球队的运营策略,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联赛的财务现实。

  分析这些交易,可见几个趋势:现金补偿的使用频率和规模逐步上升,且多由具备区位优势或雄厚资本的俱乐部主导。上海与北京俨然成为休赛期的活跃力量。同时,CBA工资帽制度在实践中的灵活性,也为现金交易提供了空间。与NBA硬工资帽限制下的透明操作不同,CBA的现金补偿更具不透明性,其模式更接近欧洲足球联赛的转会市场——资源向“豪门”集中,中小球队则需灵活运用规则维持运营。

  这种现象背后,是各俱乐部面对经济环境与母公司供血能力的现实考量。青训球员的交易以往较为保守,但近年来的频繁操作似乎更多出于生存策略,而非单纯竞技布局。尽管现金补偿盛行引发了对联赛公平性的讨论,但职业体育的发展本就有多种模式,不宜简单否定。

  无论如何,下赛季的CBA有望因这些交易而更具竞争性和观赏性。球迷可以期待更多强强对话和精彩瞬间。

 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篮球内容,请移步微信公众号“后体工队长”。

  (改写/编辑自刘晨光原文)